清代五彩描金佛像纹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了诸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在这些战乱中,列强的军队对中国的皇宫、王府、寺庙以及民间宅邸进行了疯狂掠夺。清代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多样的装饰技法闻名于世,尤其是像这种具有宗教题材纹饰的精美瓷器,更是备受瞩目。这件清代五彩描金佛像纹碗,很可能原本是宫廷御用之物,或是供奉于寺庙之中, 也可能是在富贵人家作为礼佛或陈设之用。在战争的混乱局面下,被列强士兵或文物贩子强行夺走。此后,它被非法运往海外,在经历了多次私下交易和收藏家之间的流转后,最终流入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成为该馆展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贵藏品,见证了近代中国文物遭受掠夺的屈辱历史。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碗为敞口,弧腹,圈足,整体造型规整大气,线条流畅自然,是清代常见的碗类造型,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适合盛放食物或作为陈设品。
材质与色泽:选用优质瓷土烧制,胎体细腻坚致。碗身以红色为底色,色彩鲜艳夺目,在此基础上运用五彩工艺,搭配绿、白、金等多种色彩,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描金工艺的运用,使得纹饰在色彩之外增添了华贵之感,整体色泽丰富且富有层次感,彰显出皇家的富丽堂皇与庄重典雅。
细节:碗口沿处饰有多圈精美的几何纹和花卉纹,线条纤细流畅,色彩搭配和谐。碗身主体部分绘制有佛像图案,佛像面容安详,身姿端庄,衣纹线条细腻,通过五彩的描绘和描金的点缀,生动地展现出佛像的神圣与庄严。佛像周围环绕着精美的龙纹、祥云纹等图案,龙纹矫健灵动,祥云纹飘逸优美,每一处纹饰都刻画得极为细致,展现出清代瓷器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和装饰水平。圈足部分处理规整,底部露胎处质地细腻,与碗身的精美装饰形成对比,凸显出瓷器的品质。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制瓷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五彩瓷在清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其色彩丰富、对比强烈,装饰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花鸟、山水、宗教等多个方面。佛教在清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宫廷和民间对佛教的信仰和尊崇使得佛像题材在瓷器装饰中较为常见。这种五彩描金佛像纹碗,不仅体现了清代高超的制瓷工艺,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社会风貌。 清代的瓷器生产主要集中在景德镇等地区,这里汇聚了大量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设计,生产出了无数精美的瓷器,不仅满足了国内宫廷和民间的需求,还大量出口到海外,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大量清代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五彩描金佛像纹碗的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追索。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