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553 件文物
“乾隆年制”鼻烟壶
这是一件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瓷质鼻烟壶,高 7 厘米,现陈列于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艺术展厅(Gallery 28)。壶身施有桑椹色与蓝绿色交织的窑变釉,顶部为金属材质,底部为玉质,底部有乾隆皇帝四字款识。整体设计融合了瓷、金属与玉三种材质,釉色自然交融,体现了清代鼻烟壶制作的精巧工艺...
唐代铅釉陶碗
这是一件唐代铅釉陶碗,直径 6.7 厘米,高 3.5 厘米,现陈列于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艺术展厅(Gallery 28)。碗呈敞口造型,以陶土为胎,胎色乳白,施透明铅釉并带有绿色与褐色的釉彩,釉色交融形成自然的装饰效果,体现了唐代铅釉陶器的典型特征。
唐代《灸经图》
.该图系唐代针灸家甄权所作.隋唐医籍,传世甚少,而明堂图谱,更为罕见.敦煌《灸经图》写绘于唐代,诚可弥补这一阙如,诠释针灸疑难. 《灸经图》中有手通孔,脚五舟,手小指头,足小
元代青花象耳牡丹纹瓷瓶
这是一件元代硬瓷青花瓶,为一对(另一件编号 C.689B-1991)中的一件,高 24.6 厘米,直径 12.7 厘米,现处于存储状态。瓶呈梨形,细颈,厚圆唇,两侧饰象首衔环耳,象首细节精致,绘有眼睛、睫毛、象牙和耳朵,衔环以单圈纹装饰。瓶身两侧绘有雅致的青花牡丹纹,腹部下收至外撇的高足,底部为...
清代乾隆款紫晶玻璃花瓣纹盘
这是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紫晶玻璃盘,直径 19.5 厘米,高 5.4 厘米,现陈列于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艺术展厅(Gallery 28)。盘身采用紫色玻璃制成,质地厚重,底部经模压与切割工艺处理,呈现出花瓣状纹饰,盘底有 “乾隆年制” 款识,整体造型雅致,工艺精细,体现了清代宫廷玻璃器的制作水准。
陶制鱼形屋脊装饰构件
这是一件鱼形脊瓦,属陶质(Earthenware)制品,高 31.7 厘米,长 29.2 厘米,现陈列于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艺术展厅(Gallery 28)。其整体造型为鱼的形态,作为屋脊上的装饰构件,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具体纹饰等细节虽未详述,但造型设计体现了古代建筑装饰对自然生物的模仿。
汉代白铜蟠螭纹 “子孙永昌” 铭文镜
这是一面汉代白铜镜,现陈列于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艺术展厅(Gallery 28)。镜身以白铜制成,边缘宽阔凸起,饰有浅浮雕的蟠螭纹;中央镜钮周围刻有铭文,意为 “子孙永昌”;边缘与中央区域之间的纹饰带中,刻有七种神话动物,整体纹饰与铭文布局规整,工艺精细。
《苏蕙小像、璿璣图》
《璇玑图》共计八百四十一字,可得三千八百余首诗词,构思奇巧,超今迈古。呈献由明代画家仇英(约1494-1552)所画《苏蕙小像》卷,并陆师道(1517-1574)所录《璿璣图》。21 x 56.5厘米,水墨、淡设色纸本、手卷
金代山西长治虎枕
金代虎形枕是北方磁州窑系烧制的卧虎造型陶瓷寝具,整体呈伏虎形态,虎首伏于前爪,虎背为枕面,常绘有芦塘飞禽、小鹿山石等白地黑彩纹饰。其装饰技法融合中国画构图与磁州窑釉彩工艺,虎身褐黑相间条纹与枕面图景形成动静呼应。该器物承载多重文化内涵:是继承汉代以降虎噬鬼邪的信仰体系,成为民间驱灾护身之物。
龙形玉佩
龙形玉佩为山西博物院藏春秋晚期玉器,1988年出土于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 。该器物以润泽青玉雕琢,整体呈蜷曲弓伏龙形,龙首回卷、尾部内收,通体饰隐起谷纹 。玉佩长10.1厘米,厚0.6厘米,中腰设有串系孔洞,推测为玉组佩构件 。其出土背景与祭祀坑共出器物组合,印证了春秋时期"以玉礼神"的宗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