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342 件文物
汉代玉带钩
汉代玉带钩是贵族服饰的重要配饰,主要用于束腰,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其造型多样,常见琵琶形、曲棒形、方体型等,钩首多雕琢龙首、鸭首、螭虎等动物形象,钩身饰有云纹、谷纹、弦纹等部分采用浅浮雕、镂空等工艺。典型代表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曲棒形玉带钩(长15cm,饰勾连云纹),以及南京博物院藏西汉鸭首玉带...
战国谷纹玉璧
战国谷纹玉璧是一种圆形扁平状玉器,中央有穿孔,两面装饰谷纹,纹饰呈漩涡状乳钉,象征五谷丰登。典型代表如安徽长丰杨公乡出土的玉璧(直径13.4cm,孔径4.6cm),玉色偏绿,局部有墨斑和土沁,一面阴刻谷纹,另一面采用减地浅浮雕工艺,雕刻略显粗率,推测为殓尸之用。荆州熊家冢出土的谷纹玉璧(直径5....
元青花缠枝花卉纹镂空器座
盘口外侧为斜格锦纹,颈部一圈凸棱留白,上下方各绘一周壼门纹边框,框内填入折枝花卉纹。瓶腹分为上中下三段,以大如意云头纹、菱花形边框及双层如意云头纹做为三层开光,开光上下交错,内部填绘海水波涛、凤鸟穿花、莲塘鸳鸯及折枝花卉等纹样。开光外侧勾勒细密的卷草纹,纹饰满布,铺排紧密,符合伊斯兰地区的审美风...
商代玉蝉
商代玉蝉多为青玉或白玉雕刻,造型古朴,可分为静态匍匐状和写实性蝉纹两类。静态玉蝉双翼收拢,头部圆眼或阴刻圆眼,部分有穿孔用于佩戴;写实性玉蝉纹饰与青铜器蝉纹相似,如尖吻、圆形大目、蕉叶形躯体,阴线刻画出翼部与尾部细节。部分玉蝉采用圆雕技法,如河北藁城台西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白玉蝉,颈部有弦纹,腹部阴...
战国漆器残片
战国漆器残片展现了当时精湛的髹漆工艺,多为木胎或竹胎制作,表面以朱漆或黑漆为底,部分残片可见精美的彩绘纹饰,包括云雷纹、龙纹、凤鸟纹等图案,有些还镶嵌有绿松石或贴金箔装饰。这些残片虽不完整,但仍能看出漆器原本的器型特征,如耳杯、漆盒、漆案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及棺椁等丧葬用器。从工艺上看,既有传统的...
元青花莲塘纹大罐
高 30.5 厘米,口径 20.9 厘米,足径 19.5 厘米。饰有五组图案,瓶颈上部是蕉叶纹,下部为覆莲纹,腹部主体纹饰为缠枝莲纹,腹下部饰仰莲瓣纹,各层花纹之间以卷草纹分界。画面中荷叶有大有小,莲蓬前后错落穿插,层次丰富。鸳鸯翎羽浓淡有致,双目有神,在池上悠闲划水。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青...
响堂山佛教石窟造像模型
响堂山石窟造像以北齐风格为主,佛像面相丰圆,身躯健硕,衣纹疏朗流畅,菩萨像体态浑圆,璎珞华丽。其雕刻技法融合北魏直平刀法与圆刀法,形成独特的"曹衣出水"风格,衣纹贴体如湿衣透肌。北响堂第九窟主佛高3.5米,袈裟呈阶梯式衣褶,南响堂第七窟菩萨像头戴宝冠,宝缯垂肩,展现了北齐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
商代卜甲
商代卜甲是商代王室用于占卜祭祀的重要载体,以龟腹甲为主,少数使用牛肩胛骨。这些卜甲经过精心处理,表面经过刮削平整后,由贞人进行钻凿、灼烧形成裂纹,再根据裂纹形态判断吉凶,最后将占卜内容刻录在甲面上。典型代表如山东大辛庄出土的刻辞卜甲,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刻有34字占卜记录,内容涉及"御祭""温祭...
元青花龙纹梅瓶
这件瓷质栏杆形花瓶,釉下蓝饰,白底,拥有一个小嘴和高肩,上面有四个朱形的翻领,内有花卷轴。旁边是一条宽腰带,饰有龙和云,云下有一条假加都龙。瓶盖为宝石旋钮形状,装饰着一圈坚硬的叶子。
夔纹象尊
夔纹象尊整体呈大象造型,象鼻上扬后卷曲,鼻端中空作为酒器的流口。象背有椭圆形开口,上覆一盖,盖钮为一只站立的小象,形成“大象驮小象”的独特设计。象身满饰精美纹饰 象鼻、象牙、象耳等细节刻画逼真,反映商代工匠对真实大象的观察。整体铸造精良,是商代青铜器中的艺术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