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341 件文物
商代骨笄
商代骨笄是当时重要的发饰器具,长度多在10-30厘米之间。笄身细长,顶端装饰丰富:有鸟形、夔龙形、几何形等多种样式。妇好墓出土的499件骨笄中,最精美者顶端雕刻凤鸟纹饰,镶嵌绿松石。普通骨笄多为素面,贵族用笄则装饰繁复,有些还保留着朱砂痕迹。制作工艺包括整骨雕刻、分体组合等,部分采用镂空技法。这...
清代象牙透雕套球
象牙透雕套球又称“鬼工球”或“同心球”,由整块象牙雕刻而成,外层浮雕山水、楼阁、人物,内层镂空透雕几何或花卉纹饰,各层可独立转动,且共用一个圆心。台北故宫所藏的“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共18层,通高54.8厘米,由鳌鱼勾、立雕仕女、镂空套球及和合二仙坠组成,环链相连,工艺繁复。北京故宫的7层套球则...
唐代越窑青瓷花口盘
花口盘的口沿通常呈花瓣状,常见的有五曲、六曲、七曲等,花瓣数量不等,形态各异。盘身一般为浅腹,腹壁斜收,有的口至下腹部还会有与花口对应的凸棱,平底或圈足。花口盘的花瓣形口沿打破了传统圆盘的单调,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灵动、优雅的美感,体现了唐代瓷器造型的创新和审美追求。
清代竹雕山水笔筒
清代竹雕山水笔筒以文人雅趣为主题,多采用通景式构图,雕刻山水、亭台、高士、渔樵等场景。技法上融合浅浮雕、深雕、镂雕、留青**等工艺,刀法细腻,层次分明。部分精品笔筒刻有**名家款识**(如“芷岩”“梅邻”等),并配以诗文题刻,兼具艺术性与文学性。竹材经多年把玩,表面形成温润包浆,色泽由浅黄渐变为...
唐代搅胎六花形盘
唐代搅胎六花形盘的外观呈现出六瓣花的形状,口沿呈六曲花瓣状,线条流畅自然,造型新颖别致。这种独特的设计让盘子从普通圆形盘脱颖而出,极具观赏性。整体制作规整,盘壁斜直,盘底较为平整,体现出唐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在细节上,口沿边缘打磨光滑,触感舒适,同时也展现出器物的精致感。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
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此类飞凤牡丹纹饰在宋代...
金代磁州窑文字枕
此枕呈银锭形,长28厘米,高12厘米。枕面白地黑书行草七言诗:"清风细雨湿梅花,骤马先过碧玉家。"笔势酣畅,釉下铁绘技法纯熟。侧面剔刻缠枝牡丹纹,纹饰处施化妆土形成"白地黑花"效果。胎骨灰白致密,底部露胎处见"张家造"窑戳。经X光检测,胎土含磁县本地特有的铁矿微粒,与观台窑址出土标本成分一致。
辽代三彩罗汉残件
这组辽三彩罗汉残件原属等身大型罗汉像(推测高约1.5米),现存头部、右手及衣袍局部。罗汉面部塑造极为写实,高鼻深目,表情沉静,体现契丹族相貌特征。釉色以黄、绿为主,衣纹褶皱处自然流淌形成深浅变化。胎质灰白疏松,内腔可见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特别是保存完好的头部残件,眉弓、颧骨等解剖结构准确,釉面开...
宋代木雕观音坐像
这尊宋代木雕观音坐像高约85厘米,采用整块楠木雕刻而成。观音呈自在坐姿,右膝曲起,左足下垂踏莲台。面庞丰腴,双目微垂,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衣纹流畅自然,采用"曹衣出水"式技法,表现出织物的垂坠感。表面原施有彩绘并贴金,现部分保留朱砂、石绿等矿物颜料痕迹。像身中空,内腔发现有北宋"元祐通宝"铜钱及...
清同治粉彩婴戏图碗
器型硕大,口沿微撇,深腹圈足,端庄周正。内壁施白釉,简洁无纹;外壁则绘满了粉彩庭院婴戏图,众多小童身着彩衣,姿态各异,嬉戏于庭院中,人物刻画细腻生动,衣饰线条流畅,粉彩设色艳丽。底部款识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为这件艺术品的真实性和年代提供了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