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189 件文物
铜胎掐丝珐琅葫芦形鼻烟壶
此鼻烟壶以彩绘珐琅为主要材质,搭配青金石瓶塞,高 8.3 厘米,造型为葫芦形。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精致,葫芦造型象征子孙繁衍(因藤蔓多果的特性寓意家族多子多孙),既具备盛放鼻烟的实用功能,又因珐琅的艳丽色泽与吉祥造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乾隆时期鼻烟壶在工艺与寓意表达上的融合。
铜胎画珐琅花卉纹盘
此盘以铜为胎体,施以彩绘珐琅,高 2.5 厘米,直径 20.3 厘米,底座直径 14 厘米。盘面绘制代表不同季节的水果和花朵,色彩鲜艳,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因精美的珐琅彩绘与吉祥题材展现出艺术价值,体现了 18 世纪清代铜胎画珐琅在色彩运用与纹饰寓意表达上的特色。
蜜蜡雕婴戏洗
此器物以琥珀色蜜蜡为材质,高 8.9 厘米,宽 6.4 厘米,雕刻 “小孩追鱼”(推测为鲤鱼)的婴戏题材。蜜蜡质地温润,雕刻工艺细致,既可能作为实用器皿(洗),也可能作为展示品,其题材除趣味性外,还蕴含美好祝愿,体现了清代 18 至 19 世纪蜜蜡雕刻在题材选择与工艺表现上的特色。
戏衣女尼姑卍字背心
此背心以丝缎为面料,采用丝线刺绣工艺制成,整体尺寸为 122.6 厘米 ×87 厘米,是中国传奇剧中女和尚的典型服饰。刺绣工艺精细,“卍字” 纹饰蕴含吉祥寓意,既满足戏剧表演的实用需求,又通过丝缎材质与刺绣工艺展现出清代戏服的装饰美感,体现了 18 世纪戏剧服饰在款式设计与工艺运用上的独特风格。
佚名(旧传宋范宽)《烟岚秋晓图》卷
此手卷以绢本为材质,采用水墨设色技法,尺寸为 40 厘米 ×603.3 厘米,描绘秋日烟岚景致。画面展现山水意境,既具备观赏与收藏价值,又因绢本水墨的传统材质与技法,体现了明清时期山水画在题材表达与笔墨运用上的特点,以及对前代名家风格的传承(旧传为宋范宽所作)。
胭脂红地轧道粉彩花卉纹盘(内镶银胆)
此盘以釉上彩瓷器为主体,配以银质装饰并饰有雕刻图案,直径 11.4 厘米。采用胭脂红地轧道粉彩工艺,绘制花卉纹饰,内部镶嵌银胆,既具备盛放物品的实用功能,又因胭脂红地的明艳、轧道粉彩的细腻及银胆的点缀展现出精致的艺术价值,体现了 19 世纪上半叶清代陶瓷在色彩搭配、工艺融合上的精湛水准。
三彩琉璃飞天砖
此飞天砖以彩釉陶器为材质,高 54 厘米,宽 33 厘米,深 17.1 厘米,属 “瓷塔” 的建筑构件。采用三彩琉璃工艺,饰有飞天图案,既具备建筑装饰功能,又因精美的釉色与题材设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永乐时期琉璃工艺在建筑装饰上的精湛水准。
嵌松石青铜兽首刀
此刀以青铜为主体,镶嵌绿松石,长 27.8 厘米,宽 4 厘米,造型为兽首刀。青铜质地坚硬,兽首设计生动,绿松石的镶嵌增添装饰性,既具备刀具的实用功能,又因精湛的工艺与材质搭配展现出商代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商代在兵器制作中对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的追求。
青铜戈
此青铜戈以青铜为材质,长 21.6 厘米,宽 7 厘米,作为古代冷兵器,造型符合戈的典型特征,兼具劈砍与勾啄功能。青铜质地坚硬,铸造工艺规整,既具备实战兵器的实用属性,又因时代久远及青铜材质的稳定性,成为反映商周时期军事装备与青铜技术的重要物证,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在兵器制作上的实用与耐用性追求。
彩陶女跪俑
此女跪俑以带有白色泥浆且留有颜料痕迹的陶器为材质,高 33 厘米,宽 15.9 厘米,造型为跪地打招呼的女子形态。既作为墓葬随葬品具有象征意义,又因对人物姿态的生动刻画与陶质上的颜料痕迹,展现出西汉时期彩陶在人物塑造与装饰上的特色,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对生活化场景的再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