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396 件文物

重置
青铜器

商周青铜爵

铜器
民间流失

具有长流、尖尾,流与口沿间立着双蘑菇形柱,一侧有兽首形鋬 ,深腹,下接三棱锥状三足,便于加热和手持。腹部及口沿下饰有云雷纹、饕餮纹等纹饰,线条流畅且规整,通过地纹与主纹结合,凸显庄重神秘之感,展现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与纹饰雕琢工艺。青铜质地,表面因岁月侵蚀形成青绿色铜锈,散发古朴厚重的历史韵味。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德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花鸟背圆镜

铜器
民间流失

花鸟背圆镜为唐代青铜制圆镜,直径达47.2厘米,是正仓院北仓珍藏的唐镜代表。镜背以高浮雕工艺刻画孔雀、凤凰及狮子纹饰:孔雀展翅尾羽层叠如扇,凤凰昂首衔芝草,狮子蜷卧呈守护状,细节处以阴线刻划羽毛与鬃毛纹理。镜缘平滑无饰,凸显主题纹样的立体感。经现代光谱检测,镜体采用白铜合金(铜锡比例约7:3),...

正仓院 日本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

珐琅器
民间流失

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为唐代银锡合金镜,直径18.5厘米,重2177克,是正仓院唯一存世的“七宝镜”孤品。镜背以十二瓣莲纹为基,每瓣以银薄板贴饰宝相花纹,并以金丝掐丝勾勒轮廓,内填黄、绿双色珐琅釉料形成渐变效果。镜缘镶嵌金箔,中央镜钮饰六层叠瓣金花,花瓣间隙以0.2毫米金泥勾线强化立体感。经显微分...

正仓院 日本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鹿草木夹缬屏风

纸质品
民间流失

正仓院藏唐代鹿草木夹缬屏风为八曲式折叠屏风,单扇尺寸约150×60厘米,采用夹缬染色工艺制作。其主体以双层绢布为底,运用雕花木板夹染技术,呈现鹿、牡丹、卷草等纹样。经光谱分析显示,染料使用唐代特有的靛蓝(植物染料)与红花(矿物染料)复合配方,局部点缀金泥勾线。纹饰中奔跑的鹿群造型灵动,鹿角分叉处...

正仓院 日本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新罗琴

木器
民间流失

正仓院藏唐代新罗琴(也称伽倻琴)为木质弹拨乐器,琴体以整块桐木刳制而成,长约120厘米,琴槽呈凸面弧形,无底板,尾部设羊耳形榉木钩用于固定丝弦流苏。弦制为十二弦十二柱,琴面装饰运用金箔镶嵌工艺,纹样以轮草纹、凤鸟纹为主,《杂物出入帐》记载其“表以金薄押轮草形凤形,里以金薄画大草形”,部分区域残留...

正仓院 日本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商代青铜鼎

铜器
民间流失

立耳,圆腹外鼓,下接三柱足,这种设计便于搬运和放置加热 。腹部上部分有复杂的兽面纹、云雷纹等纹饰,庄重威严;下部是三角纹装饰,富有层次感 ,体现当时高超的纹饰铸造工艺。青铜材质,表面带有岁月侵蚀的铜锈痕迹,呈现古朴的青绿色,彰显历史厚重感。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德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商代兽面纹鼎

铜器
民间流失

耳、圆腹、三柱足 ,这种造型是商周时期鼎的常见样式,立耳方便搬运,圆腹利于盛放物品,三柱足起到稳定支撑作用。鼎身布满兽面纹(饕餮纹)等纹饰,线条复杂规整,富有神秘威严感, 是商周青铜器用以彰显庄重、神秘气质的常用装饰 ;鼎足也有简单纹饰,与鼎身纹饰相呼应。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德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春秋青铜簋

春秋
铜器
民间流失

由簋身和方座组成,簋身侈口、垂腹,搭配兽首双耳垂珥,下接圈足与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体现西周礼器的规整大气。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德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西周青铜尊

西周
铜器
民间流失

呈喇叭口,颈部相对较窄,腹部外鼓,圈足外撇,是典型的尊类器物造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尊的基本形态特征。颈部、腹部、圈足等部位设有纹饰带,以规整的图案装饰,增强器物的审美与礼器属性,体现商周青铜器 “以纹为饰” 的工艺传统。表面呈现出青铜器历经岁月的锈蚀与包浆,反映出铸造工艺及长期埋藏、流传的历史痕...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德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战国青铜编钟

战国
铜器
民间流失

多为合瓦形,这种形状使得编钟在敲击时能够产生独特的双音效果,即一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音,这是中国古代青铜编钟在声学设计上的独特之处。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德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相关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