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341 件文物
唐代黄釉胡
胡人俑通常与骆驼或马组合,展现丝绸之路商旅形象。例如故宫博物院藏黄绿白三彩胡人牵骆驼俑,胡人高68厘米,骆驼高70厘米,驼峰、缰绳等细节刻画写实,底部设长方形托板。
唐代三彩镇墓兽
此镇墓兽头顶有双弯角,面目狰狞,双眼圆睁,口大张,露出獠牙。肩部饰有双翼,双翼表面饰阴线纹。身体处于蹲立状,下踏山形底座。通体施绿、白、褐三色釉,釉色鲜亮莹润。 镇墓兽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而在墓室内设置的一种怪兽。 从考古发掘中可知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隋唐时...
清代铜胎画珐琅鼻烟壶
铜胎画珐琅鼻烟壶采用金属胎体与釉料结合的复合工艺,需经历制胎、掐丝、点釉、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工序。制作时先在红铜胎表面施白色珐琅釉作底,经高温烧结后形成光滑釉面,再以矿物颜料绘制图案二次入窑烧制,最终形成釉彩交融的装饰效果。其釉料配方经雍正朝改良后实现国产化,创新出茄紫、藕荷等18种釉色
清代斗彩鸡缸杯(仿成化)
采用青花勾勒轮廓与釉上填彩技法,需经历高温烧制青花与低温烧制彩料的复杂工序。釉面呈现乳浊质感,填彩层次自然,精准复刻成化"姹紫嫣红"的呈色风格。器型严格遵循成化原型,敞口浅腹卧足,外壁以鸡群觅食为主题,辅以山石花卉构图。鸡羽采用平涂与勾线结合技法,雏鸡绒毛通过细笔点染呈现,保留成化"斧劈皴"笔意...
北宋定窑白瓷刻花碗
北宋定窑刻花碗常见纹饰包括水凫纹、莲瓣纹、鱼纹等,采用刻划技法在白釉表面形成浮雕效果,线条流畅自然。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呈现牙黄色调,符合北宋定窑晚期特征。
隋代金铜坐佛
该佛像为弥勒菩萨造型,呈瑜伽禅定坐姿,面相丰圆,双目微闭,手持净瓶与法器,跣足踏莲花宝座。石材表面保留了千年香火熏染的鎏金痕迹,衣纹流畅自然,融合了犍陀罗艺术风格。
宋代耀州窑青瓷刻花碗
碗心六等分布局,每瓣刻牡丹一朵,花蕊采用篦划纹表现。釉层厚约0.3毫米,气泡疏朗,胎体灰白坚致。刻花深度达胎体1/3,斜刀削刻形成光影层次,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
西汉漆耳杯
该耳杯高6厘米、长18厘米、宽12厘米,木胎,表面髹红漆并镶嵌金、青铜装饰。外壁以红棕色漆为底,饰以双鸟纹和螺旋纹,杯底刻有65字铭文,记录了6位制作工匠和7位监制工匠的姓名,以及“蜀郡西工”工官信息。
西夏黑釉剔花罐
罐体丰肩收腹,先施白色化妆土,剔刻纹饰后罩黑釉烧成。牡丹纹采用"减地剔花"技法,花瓣厚度达2毫米,形成立体浮雕效果。经热释光检测,烧成温度约1180℃,釉层含铁量高达8%,与同期中原黑釉配方明显不同。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虎盖瓶
整体形制:瓶体多呈多级塔式,由下腹部到肩部逐级缩小,保留北宋时期多管瓶的风格。 盖部装饰:盖面高凸,上立鸟钮(如仙鹤、凤鸟),盖沿平折,盖内有子口,可稳稳安放在瓶口。 肩部堆塑:肩部堆塑一条盘旋飞舞的戏珠游龙或猛虎,形象生动威猛。龙仰头朝上,龙口大张,龙鼻长而卷曲,龙角、鬃须朝后,龙身呈“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