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326 件文物

重置
青铜器

青铜虎头配饰

东汉
铜器
民间流失

青铜虎头配饰的造型多注重写实与夸张相结合,以展现虎的威严与力量。如山东博物馆藏的汉代鎏金虎头铜辕饰,虎头张口露齿、双目圆睁,将虎的凶猛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部分配饰可能还会对虎的耳部、胡须等细节进行细致处理,如有的虎耳呈直立状,胡须根根分明,增加了造型的生动性。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白釉高足杯

瓷器
民间流失

隋代白釉高足杯多产于北方窑口,如邢窑、巩义窑、相州窑等,胎质细腻坚硬,白度较高,这是因为隋代白瓷在原料选择上更加精细,对瓷土中的含铁量控制得更好。外满施白釉,釉质洁白细润,与北朝时期的初期白瓷相比,隋代白瓷的釉面更加光润,白度大大提升,标志着白瓷烧制工艺日趋成熟。部分器物的釉面会开细碎片纹,增加...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青金石印度神像

石器
民间流失

清代青金石印度神像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佛陀成道像、文殊菩萨像等。如清代青金石佛陀成道像,释尊结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头顶高肉髻,螺发密集,顶严双珠,眼长眉弯,双目低垂,呈微笑慈悲和善之态。部分神像可能还会融合人体与动物的特征,如象头神迦尼萨的象头、湿婆的神蛇等。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褐釉点绿彩狮耳六方花瓶

瓷器
民间流失

瓶体呈六方形,由数块平板形瓷坯黏合而成,瓶体上有笔直棱线。直口,束颈,折肩,腹以下渐收,圈足。颈部两侧置狮耳,狮耳造型生动,可能为阔口怒目,双耳立体感强,增加了花瓶的威严感和装饰性。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豆红釉暗刻花太白尊

瓷器
民间流失

常为小口微撇,圆唇,短颈,半球状腹,圈足。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线条流畅自然,小巧玲珑,秀美怡人,因形似唐代诗人李白饮酒的酒坛而得名。 胎质:胎体细腻坚硬,质地纯净,为 “糯米胎”,即瓷土经陈腐十年以上,杂质过滤彻底,烧成后透光度达 70% 以上。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龙泉窑系香炉

南宋
瓷器
民间流失

采用多次施釉和高温还原气氛烧制的方法,釉层厚且均匀,色泽温润如玉,常见的有粉青、梅子青等釉色,粉青釉色粉嫩清润,梅子青则如千峰翠影,清润而泽。 装饰:装饰手法较为简洁,以釉色本身的质感和造型线条为主,部分香炉会饰有弦纹、莲瓣纹等简单纹饰,也有一些会刻有八卦纹等,增添文化内涵。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青花三凤纹盘

瓷器
民间流失

胎体细腻坚硬,质地纯净,胎壁较薄。釉面平整光滑,色泽温润,白釉为地,与青花凤纹相互映衬,凸显出纹饰的精美。 款识:部分清康熙青花三凤纹盘会仿写明代 “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双行楷书款,也有一些会署 “大清康熙年制” 双圈二行六字青花楷书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缎地彩绣缨络纹罗汉衣(裙子)

纺织品
民间流失

遵循清代佛教服饰的 “庄重华贵” 原则,主色以石青、石绿、大红、明黄、宝蓝为主(明黄可能为宫廷佛堂专用,民间或寺庙多以大红、石青为主),辅助色用白色(珍珠白)、金色(金线)提亮,其中缨络纹样的 “珠串” 部分可能用 “打籽绣”(以丝线绕针打结形成 “小籽”,模拟珍珠颗粒感)或 “盘金绣”(金线盘...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缎地彩绣缨络纹罗汉衣

纺织品
民间流失

采用清代主流的高级缎织物,可能为库缎(清代宫廷专用缎,经纬密度高、质地厚重挺括)、织金缎(局部地子织入金线,增强华丽感)或素缎(如大红、明黄、石青等纯色缎,为彩绣提供鲜明底色)。清代缎料生产集中于江南(如苏州、杭州),宫廷用缎由 “江宁织造”“苏州织造” 专供,民间精品缎则用于富商或寺庙的高端服...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绣花高跟鞋

纺织品
民间流失

高底并非整体增高,而是在鞋底中部(或前半部分)加装一块木质鞋跟, heel 高度通常 5-10 厘米,最高可达 15 厘米。鞋跟形状多样,常见 “花盆底”(鞋跟底部呈圆形,上细下粗,似花盆)、“马蹄底”(鞋跟底部呈椭圆形,前端尖、后端宽,似马蹄),木质鞋跟外会包裹白布或绸缎,部分精致者还会在鞋跟...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相关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