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141 件文物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1403–1408年)编纂的巨型类书,现存副本为嘉靖年间重抄本。全书原装11095册,采用朱砂栏格、包背装帧,每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以工整楷书抄录,收录先秦至明初典籍8000余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药农工等,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唐代平错银錾刻杯
该杯为典型的环形把杯,杯口外侈、弧腹深腔,高足或圈足设计。其原型可能源自中亚粟特地区的金银器造型(如粟特银带把杯),但唐代工匠将其改良: 杯身多采用八棱或花瓣形分割(如八曲长杯、桃形花结八瓣高足杯),增强立体感; 杯柄常饰龙首、卷草或人物浮雕,如弗利尔美术馆藏杯的柄部可能为龙首...
《文昭皇后礼佛图》
主体内容:石灰岩浮雕(现存残块拼合,原尺寸约高200厘米),表现文昭皇后率16人礼佛队列,皇后莲冠霞帔,右手拈香,身后贵妇戴同款莲冠,宫女持香炉、莲花、羽扇等仪仗缓步徐行。 艺术特色: 服饰:广袖襦配凤鸟纹蔽膝,帔帛迎风飘动,翘头履细节清晰,衣纹线条如“春蚕吐丝”般流畅。 ...
明代宫城图
内容描绘 以鸟瞰视角展现明初紫禁城全景,云雾缭绕中凸显中轴对称布局,自南向北依次绘有正阳门、大明门(今不存)、承天门(今天安门)、午门、奉天门(今太和门)、奉天殿(今太和殿)等核心建筑。 关键细节:左下方绘有紫禁城设计者蒯祥(1398–1481年),身着官服执笏板立于金水桥西侧,身后...
唐代龙纹镜
云龙纹葵花镜(单龙镜) 造型:葵花形制,镜钮居中,一条三爪龙盘绕镜钮,龙首回望作追逐宝珠状,体态呈流畅的“S”形曲线,龙鳞及须发刻画精细。 纹饰细节:龙身周围点缀灵芝状云纹,镜缘分布六瓣葵花装饰,高浮雕工艺使龙纹立体饱满,镜面光洁如初23。 工艺:素铜镜背搭配高浮雕龙纹...
《皇帝礼佛图》
主体内容:石灰岩浮雕(高208.3厘米,宽393.7厘米),表现孝文帝率28人礼佛队列,人物按身份分层排列,前层为高浮雕(孝文帝及近侍),后层为浅浮雕(仪仗队伍)。 艺术特色: 服饰细节:孝文帝头戴冕旒,腰系革带,侍从持华盖、羽葆等汉化仪仗,衣纹线条刚劲流畅。 空间处理:...
易元吉《竹石鹁鸽图》
绢本设色立轴,描绘太湖石旁丛竹与多只鹁鸽,鸽子羽色各异(包括已绝种的“雪翅”“金眼”等品种),姿态生动,或觅食或梳羽。竹石:竹竿以双钩填色法表现,石体皴染结合,体现北宋“状物精微”风格。鹁鸽:羽毛采用“丝毛法”分层渲染,眼瞳点金粉,喙部淡赭晕染,足爪鳞片以细笔勾勒
象牙雕“乳姑不怠”
象牙雕“乳姑不怠”(高7.3厘米)以高浮雕技法刻画唐代孝妇唐夫人为婆母哺乳的场景: 人物动态:唐夫人躬身袒胸,长孙夫人倚坐受乳,衣纹褶皱与面部愁苦神态细腻。 背景符号:厅堂立柱、帷幔象征官宦家世,佛珠暗喻因果报应。 材质争议:非洲象牙材质反映清代跨国贸易的生态代价,现藏大英博...
《捣练图》(宋徽宗摹本)
构图与技法 分组叙事:绢本设色长卷(37cm×145.3cm),分捣练、理线、熨烫三组共12人,人物按工序动态布局,形成“高中低-低中高”波浪式韵律。艺术特色:色彩:朱砂点唇、青金石染毯,阿富汗颜料与本土丝帛交织,体现唐宋全球化贸易。 线条:铁线描勾仕女轮廓如刀刻,游丝描绘...
《竹塘宿雁图》
郊外田野、蜿蜒的小溪、错落有致的河岸、栖息的水鸟等,描绘此类恬淡自然景致的绘画被称为"小景画"。在绘画史上,中国五代时期的僧人画家惠崇被公认为小景画的开创者。这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在北宋末年深受皇室宗亲画家的青睐,并在此后的绘画发展中持续吸引着众多艺术家的关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