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326 件文物
俏色巧雕五福纹玛瑙鼻烟壶
器物主体多采用天然玛瑙,颜色以红、黄、白、褐、灰等色系为主,部分含天然缠丝纹理(玛瑙典型特征)。清代玛瑙原料来源广泛,既有国内辽宁、内蒙古等地的玛瑙矿,也有通过贸易传入的中亚、东南亚玛瑙,质地多细腻温润,透明度从半透到微透不等。
斩马刀
刃部呈 “宽背薄刃” 的狭长弧形,前端略收窄(部分为直刃),刃最宽处约 5-8 厘米,背厚 1-1.5 厘米,兼具劈砍的锋利度与抗弯折的强度;刀身近柄处(“刀镡” 附近)常铸有 “血槽”(1-2 条,深 0.3-0.5 厘米),既减轻重量,又可在劈砍时放出血液、减少阻力。刀柄:多为木质(紫檀、花...
红地青花三管水滴
器型小巧玲珑,高度通常在 8-12 厘米之间(符合文房用具手持操作的尺寸需求),主体为 “扁圆腹 + 三管流 + 短柄 / 系” 结构。腹部呈扁圆形或椭圆形,器壁轻薄却坚致,保证盛水容量的同时便于握持;底部为圈足,足径较小(约 3-4 厘米),足底平整,放置时稳定不倾。
绿釉哥釉铁锈花铺首盘口瓶
盘口:瓶口呈盘状,微微外撇,这是盘口瓶的典型特征长颈:瓶颈修长,线条优美,宛如天鹅的脖颈鼓腹:一般为圆鼓腹,腹部饱满,比例协调,铺首:瓶身颈部两侧通常会安装铺首衔环装饰圈足:底部多为圈足,足端可能会施黑褐色护胎釉,
陈洪绶《秋山行旅图》
本品规格为30.2 x 26.7 厘米。山石以“披麻皴”表现肌理,堆叠错落间营造险峻气势;树木枝干虬曲,叶色以淡彩晕染,秋意盎然;远景山水朦胧,与近景形成“远近虚实”层次。线条刚劲流畅,勾勒山石、树木时精准传神;设色淡雅清丽,既保留水墨韵味,又以轻彩点染增添生机。
豇豆红釉柳叶瓶二
瓶高约 19 厘米,整体线条优美,呈柳叶状。撇口,细颈,圆肩,长腹下敛,小底,深圈足,因肩膀向下陡削,又有 “美人肩” 之称。釉色:施豇豆红釉,釉色艳美,玉质感强,色调淡雅宜人,犹如桃花。红色中夹杂着块块绿斑,与红色交融呈絮状,在放大镜下可见气泡稀疏且小。这种独特的釉色又被称为 “美人醉”“桃花...
青铜马车轴配饰
整体呈 “圆筒状”,一端封闭(靠近轴头末端),另一端开口(套入轴身),开口处对称开凿 2-4 个对穿的卯孔(用于插辖),部分軎的封闭端会向外延伸出短柄或凸起,增强与轴头的贴合度。根据马车用途(战车、乘用车、礼仪车)不同,軎的长度多在 10-25 厘米之间,直径 5-12 厘米;战车的軎因需承受更...
飞马纹砖雕
多为泥质陶制成,常见长方形或方形,如平凉市博物馆收藏的宋浮雕天马纹砖,长 30.5cm、宽 15.5cm、厚 5.0cm,呈长方形,右侧切去成楔状。砖雕正面通常浮雕一匹飞马,有的飞马带有双翼,似天马形象。如平凉市博物馆的宋浮雕天马纹砖,正面开方窗,内浮雕一奔跑的天马,有双翼。也有一些飞马纹砖雕中...
仿北齐一佛二菩萨石碑
仿品多以北齐佛教造像碑的经典形制为蓝本,通常为长方形碑体(少数为尖首碑或圆首碑),由 “碑首、碑身、碑座” 三部分构成,部分石碑保留碑侧装饰,整体比例趋近北齐原作,但细节处常带晚清民国工艺特征核心区域为 “一佛二菩萨” 造像组合,是仿作的重点。碑身两侧或刻立柱(仿北齐 “火焰纹柱” 或 “忍冬纹...
抱鼓玉童子
常见童子呈蹲身或坐地姿势,双手执棒槌击鼓。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明白玉击鼓童子,高 3.7 厘米,童子作蹲身击鼓状,双髻用阴刻线表现发丝,鼓面浅浮雕莲花纹,整体造型憨态可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童子击鼓玉佩,童子坐地,身无着衣,侧背一鼓,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棒,神情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