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326 件文物

重置
青铜器

仿成化龙纹盘

瓷器
民间流失

多为敞口,浅弧腹,圈足,这种经典的造型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既便于使用,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如吉林大学博物馆藏的清雍正仿成化斗彩盘,口径 20.3 厘米,足径 12.8 厘米,高 4.6 厘米,整体造型规整大方。釉面光滑平整,白中微微泛青,与青花或其他彩绘纹饰相得益彰,给人以温润柔和的质感。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翡翠荷莲纹碗

玉器
民间流失

选用优质翡翠,翠质多为浅绿色,质地温润细腻,光泽柔和,部分可能带有绿色的飘花,色彩自然流畅,与荷莲纹的主题相得益彰通常为敞口,口沿外撇,碗身呈弧形,曲线流畅优美,腹下内收,圈足。整体造型规整,比例协调,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美感。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青花花卉图章纹外销钵

瓷器
民间流失

钵体通常敞口,口沿微微外撇,线条流畅自然,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和视觉上的开阔感。腹部圆润丰满,缓缓向下收至圈足,比例协调,整体造型符合力学原理,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选用优质瓷土,经过精心淘洗,胎质细腻洁白,坚硬致密。烧制火候控制精准,瓷化程度高,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陶模伏虎罗汉

南宋
陶器
民间流失

多采用当地黏土为原料,部分掺入细砂以增强韧性,烧制温度较低(约 800-1000℃),胎色以红褐、灰褐为主,胎质细密但密度较低,手感略轻,符合宋代民间陶模 “低成本、易制作、便传播” 的实用属性面部线条简洁,额间多有 “白毫相”(佛教造像中罗汉的标志性特征),眉眼低垂或微睁,神态慈祥而坚定,胡须...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翡翠酒杯

玉器
民间流失

对酒杯的打磨十分精细,力求使杯体表面光滑圆润,手感舒适,同时凸显翡翠的质地和色泽。一些高档的翡翠酒杯,杯壁薄厚均匀,透明度高,展现出了高超的打磨技艺。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洒蓝釉描金酒壶

瓷器
民间流失

康熙洒蓝釉描金酒壶的器型多样,常见的有执壶和提梁壶等。执壶通常器型纤长秀丽,有弯曲的流和把手,壶盖完整,整体比例和谐优美。提梁壶则有弯曲的提梁,方便提拿,如清康熙洒蓝釉描金东坡夜游图提梁壶,壶腹两面开光,一面金彩绘东坡夜游赤壁图,另一面书七言律诗一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铜鎏金金刚杵

铜器
民间流失

唐代金刚杵的股叉通常打开不合拢,从侧面看呈正圆形,主股叉多为菱形,部分为摩羯头造型。如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的铜鎏金金刚杵,其股叉为摩羯头,中股硕壮,收尖的曲线弧度较大,股尖尖锐挺拔,侧股饱满,龙首吐出侧股,侧股弯曲部分弧度极大。主杆为圆筒形,中间一般没有圆珠,为长条形,部分两侧有小而短的莲瓣...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莲荷纹铜洗

铜器
民间流失

主体以纯铜或青铜铸造而成,部分高阶器物可能掺杂少量锡、铅以提升铜质的延展性与耐腐蚀性采用 “失蜡法” 或 “范铸法” 铸造成型,器壁厚度均匀(通常约 0.3-0.5 厘米),手感厚重却不笨拙 —— 这是元代铜器 “重实用、轻纤巧” 的典型特征。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藏族铁鋄金银火焰纹矛

铁器
民间流失

主体材质为铁,采用鋄金银工艺进行装饰。鋄金银工艺需先在铁器表面錾刻出细密的网格纹或平行线纹,再将金银片或丝按预设图案用工具锤击、敲砸于器物表面,使其牢固附着,最后经烧砑、构花等步骤完成,工艺复杂,彰显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青铜器

藏族盔甲残片

铁器
民间流失

多采用牛皮、牦牛皮(质地坚韧、耐磨损),部分残片保留了皮革的原始纤维纹理,表面可见鞣制痕迹(藏族传统鞣制工艺多使用动物油脂、植物汁液,使皮革更耐腐蚀);少数高等级盔甲残片可能使用羊皮衬里,提升穿戴舒适性。残片边缘常保留皮绳、牛筋线的残留痕迹(用于串联甲片或缝合皮革),部分残片还发现牦牛角薄片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流失时间:1860年 浏览量:2,843

相关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