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2288 件文物
亦车簋
通高13.9、宽21釐米。盆形簋,侈口束颈,深腹微鼓,高圈足,体有六道扉棱。颈饰仰叶纹和夔纹,前後加饰浮雕牺首,腹饰外卷兽面纹,圈足亦饰夔纹,均以云雷纹填地。
商周青铜器双羊尊
双羊尊高45-46厘米,器身由两只相背而立的羊前躯构成,羊角呈大弧度弯曲状,尊口为直筒形,与羊身形成方圆结合的造型对比。羊身饰以饕餮纹、鳞纹及云雷纹,腿部饰蛇纹,整体造型刚劲挺拔而圆润流畅。
青铜斝
青铜盉是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流行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盛装或调和酒水,后演变作盥洗器具。 其典型形制为带盖、提梁、流口及三足或四足,腹部常饰"S"形纹、蟠螭纹等。 如安徽安庆春秋墓出土青铜盉,通高28.8厘米,夔龙提梁与兽首流并存,现藏于安庆博物馆,属春秋时期扁圆腹三蹄足式提梁盉代表 [1]。 青铜盉...
兽面纹觥
觥,通高15厘米,宽20厘米,重0.72kg。觥失盖,椭圆形体,口上有流,鋬上铸一兽首,高圈足。流、腹、足上起扉棱。通体以雷纹为地纹,饰兽面纹和夔纹。此觥纹饰华丽,工艺精美,属难得之佳作。
虎鸮兕觥
虎身满铺阴刻雷纹,鸮翼饰羽状勾连云纹,犀足部嵌涡旋纹,三组纹饰通过凸棱自然过渡,器内底铸“册”字铭文(考释为古体“卫”字),象征氏族徽记或祭祀等级,虎头、鸮背、犀足分三组陶范铸造,再以铜芯撑衔接,X光检测显示接缝处铜液填充率达95%以上,器壁平均厚度仅2.5毫米,虎喉处局部加固至3.5毫米,体...
青瓷凤凰耳瓶
瓶身以粉青釉为主,釉质类玉,体现南宋龙泉窑石灰碱釉技术的巅峰成就,约27.5厘米(典型龙泉凤耳瓶尺寸区间25.5-27.5厘米),浅盘口、筒形长颈、斜肩、筒腹、假圈足,颈部对称贴塑双凤耳,胎骨灰白致密,通体无纹饰,通施粉青釉,釉层肥厚达1.2毫米以上,光照下呈莹润玉质感,局部透出梅子青釉色...
犀皮漆轮花盘
以黄、朱、黑三色大漆交替堆叠数十层,经打磨露出色层断面,形成云钩、松鳞状流变纹样,表面光滑如镜,盘沿呈八瓣轮花式,瓣尖微卷如海棠,底部圈足露胎处髹褐漆,胎骨为木胎裱麻,盘心饰螺旋式云涡纹,以刀针刻划轮廓后填金,金线随色层起伏若隐若现;每瓣饰独立松鳞斑,黑漆为地,朱黄双色交错如霞光流动,瓣缘以...
饕餮纹有盖瓿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11世纪)青铜礼器,属盛酒器,瓿身带盖的形制在商器中较为罕见,体现高级贵族礼制等级。通体以饕餮纹(兽面纹)为主装饰,辅以云雷地纹,通高约50-60厘米(具体数据未公开),腹径超40厘米,属大型青铜瓿。器壁最薄处仅2-3毫米,展现商代高超范铸工艺。
直纹方座簋
通高22.8厘米,重4.1千克(数据源自馆方实测)。方座边长约18厘米,属中型礼器,体量介于普通簋与大型重器之间,簋身两侧设兽首形耳,兽目圆凸,獠牙外露,耳部下方附珥(垂耳)增强稳定性圈足下接方形底座,四边垂直无饰,为西周簋器典型制式,兼具实用性与礼仪象征(方座代表"承天载地")
唐敦煌绢画《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
1. 尺寸约纵 180 厘米、横 120 厘米,属大幅经变画,画面分上中下三层; 2. 上层绘阿弥陀佛端坐中央宝台,两侧胁侍观音、大势至菩萨,飞天环绕奏乐;中层为宫殿楼阁、七宝池、莲花化生;下层是供养人及护法神; 3. 线条以 “游丝描” 为主,建筑用 “界画” 技法,金箔点缀宝台与服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