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326 件文物
唐代阿难陀彩绘石像
尺寸:高175.3cm,等身站立或跪姿(常见于胁侍像)。 姿态:双手合十或持法器,僧衣层叠垂坠,衣褶线条流畅如流水。 面部:青年比丘形象,面颊丰腴,双目微垂,唇角含笑,传递内省慈悲之态。 服饰:内着交领僧祇支,外披田相纹袈裟,腰束丝带,彩绘保留红、绿、金三色。 残损...
辽代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等身大像(高118.1厘米),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搭膝呈观月姿态,衣纹流畅褶皱自然。面部丰润,双目微垂,兼具慈悲与清逸;上身保留男性胸肌轮廓,下身着左衽僧裙,体现“非男非女”的宗教中性美学柳木胎雕刻,表面施彩绘贴金:袈裟以红、绿釉为主,肌肤贴金箔,氧化后呈乌金色泽,至今部分色彩鲜艳。背...
金代彩绘木雕菩萨像
以楠木、黄杨木为主,分体雕刻后榫卯拼接(如头、身、底座分离),通高1-2米。表面漆金打底,朱砂、青金石矿物彩绘袈裟,局部贴金箔(氧化后呈乌金色); 璎珞、冠饰镶嵌琉璃或宝石(部分已脱落),衣纹采用深刀阴刻增强立体感。
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唐朝的一种镶嵌质地乐器。此种五弦琵琶现已失传,但在敦煌壁画上经常可以看到飞天弹奏此种乐器。在这一件存世的五弦琵琶上,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在此琵琶上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
北宋彩绘木雕文殊菩萨像
头戴镂空花瓣宝冠,冠中央贴金雕阿弥陀佛像;面相方圆丰满,长眉细目,双目原嵌宝珠(部分脱落),神态静谧慈祥。 身形自然倾斜,右腿支起呈半跏趺"游戏坐",左臂轻搭膝上,衣纹流畅垂坠,展现动态韵律
战国夔龙纹玉璧
玉璧,作为古代六瑞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六瑞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撰写的《周礼》一书中,将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制器物统称为六瑞。这件龙纹璧的表里两面都内外划分,内侧由螺旋纹表示,外侧则雕刻有龙和凤凰的造型。
南宋《无准师范像》
《无准师范像》是创作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的禅宗顶相画代表作,由无准禅师弟子圆尔辨圆赴宋求法时请求绘制,以细密工笔技法展现禅师结跏趺坐、手持拂尘的庄重形象,面部表情生动传递其智慧风范。画作题赞'惊起南山白额虫,浩浩清风生羽翼',通过猛虎象征禅法传承的决心,成为后世禅师肖像画创作范式。
唐代《菩萨处胎经》五贴
这卷经书来头极大,它是人世间手手相传的最古老的经卷,而且可能也是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无可估量。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
东京国立博物馆唐代绢画《树下人物图》
此幅人物画保存完整,绘制在一块长方形的绢上。画面的背景是郊外的草地,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树叶是绿色,树干是土黄色。树下可见一侍从搀扶一男子形象。左侧之人,面向右方,左手衣袖被身旁之人握持,其右手曲臂上举正揪住罩在头上的黑色头衣。此人身穿土红色长袍,腰系带,脚穿黑靴。画面右侧之人,面向右方,两手握...
唐代白檀木十一面观音立像
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高42.4厘米,台座高17.6厘米,制作于7世纪。尊观音像的制作材料为白檀香木,长约1尺3寸,以璎珞装饰,呈现出庄严的容姿。其右手挂有玉珠及璎珞,头部略大于身体比例,头上有獠牙上突相的菩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