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3304 件文物
东汉有翼石狮
典型器物呈昂首挺胸姿态(如山东博物馆藏残件),青灰石整雕,体长多超2米,肩生双翼浮雕卷云纹,头部比例硕大,颌下垂鬃毛呈火焰纹,足部肌肉线条夸张隆起28。部分前足下压小兽(如武氏祠石狮),底座常刻隶书题记标明匠作信息
象鼻三足甗
通高约46.6厘米(参考同馆藏西周早期甗数据),鬲部三足中空以增大受热面积。鬲腹部饰象首纹,象口下垂延伸为柱足,形成“象鼻三足”的视觉效果,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甑、鬲连体,中间设镂空箅板(5个十字形孔洞),以圆环固定,确保蒸汽流通。
汉代陶灶明器
典型器物呈长方形或马蹄形(长22-35厘米不等),灰陶或红陶胎质,部分施绿釉、黄釉。灶面设1-3个火眼,上置釜、甑等炊具模件,灶门多作拱形或方形,后设龙首形、筒形烟囱。如河南博物院藏红釉龙头烟囱陶灶,灶面模印鱼、刀纹饰,前壁饰庑殿式灶神像,兼具实用与宗教象征
父乙爵
商周时期青铜饮酒礼器,典型三足带流造型,鋬(把手)便于持握,口沿立双柱。器身饰兽面纹或云雷纹,腹内铸“父乙”铭文,表明为祭祀父辈“乙”所作。此类爵是商周贵族祭祀、宴饮的核心器物,兼具礼制功能与艺术价值,反映早期中国的祖先崇拜与社会等级制度。
册告卣
商册告卣通高30.1厘米,出自商代晚期。传河南安阳出土。小口长颈,鼓腹圈足,鸟头盖钮,兽首提梁。盖面饰鸟身,颈饰兽面纹,上下各一周鸟纹,腹饰鸮纹,圈足饰一周雷纹,器底有铭文二字
亚貘尊
器型:整体呈貘(或犀牛)形,四足站立,身躯浑圆,头部前伸,双目圆睁,双耳竖立,背部开口(用于注酒),可能带有盖(部分类似尊器有盖,但亚貘尊的盖是否存世尚不明确)。 通体饰有商代典型的兽面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线条精细,层次分明,展现了商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 器身或底部铸有“亚”字族徽,表明...
汉代绿釉陶楼
典型器物为多层楼阁造型(常见2-3层),通体施铅绿釉,釉色莹润呈瓜皮绿色,局部因氧化泛银白色"银釉"。檐角上翘饰云纹瓦当,门窗镂空刻画,底层多设拱门与扶栏,如河南陕县出土的东汉三层绿釉陶楼高达1.2米,各层廊柱间塑有乐舞俑,生动再现汉代庄园经济场景
鸟兽纹兕觥
觥体作椭圆状匜形,从正面看,流口下正中部为一浮雕与浅雕相结合的凤鸟,钩形尖啄和双眼均有立体感。凤鸟旁各铸一浅雕立鸟,以圆涡纹、云雷纹衬底,觥的后端赫然为一张口的兽面饕餮纹。饕餮双突眼上部各有一图案化卷尾夔龙纹,觥体的两侧近底处各铸一卷尾回首状夔龙纹,位于凤鸟与饕餮兽面之间。
戏伯鬲
浅腹设计,口沿外折上翻形成宽缘边,束颈明显,袋足较浅且低裆,体现西周晚期向春秋过渡的造型演变,肩部饰一周凸弦纹(线纹),腹部满饰纵向凸棱纹(垂线纹),模仿早期陶鬲的绳纹遗风。凸棱纹简洁硬朗,与上海博物馆藏伯夏父鬲的垂鳞纹形成对比,反映地域风格差异,袋足内侧可见范铸接缝,足端平切无底范线,属西周...
人面龙纹盉
这件商代晚期的人面盉,整体为圆形,器腹外鼓,下垂,有流,敛口,盖作人面形,两耳有孔,头上有两个角,人面仰天朝上。器盖与器身连起来,如同一个仰卧的人头。器身显得较矮,在两旁近额处有两只兽面状贯耳,恰与人面双耳巧妙相对;器底圈足边镂三孔,一孔在流之下,其他两孔分别在盖耳和贯耳之下,可用系深以系绳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