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326 件文物
《苏蕙小像、璿璣图》
《璇玑图》共计八百四十一字,可得三千八百余首诗词,构思奇巧,超今迈古。呈献由明代画家仇英(约1494-1552)所画《苏蕙小像》卷,并陆师道(1517-1574)所录《璿璣图》。21 x 56.5厘米,水墨、淡设色纸本、手卷
金代山西长治虎枕
金代虎形枕是北方磁州窑系烧制的卧虎造型陶瓷寝具,整体呈伏虎形态,虎首伏于前爪,虎背为枕面,常绘有芦塘飞禽、小鹿山石等白地黑彩纹饰。其装饰技法融合中国画构图与磁州窑釉彩工艺,虎身褐黑相间条纹与枕面图景形成动静呼应。该器物承载多重文化内涵:是继承汉代以降虎噬鬼邪的信仰体系,成为民间驱灾护身之物。
龙形玉佩
龙形玉佩为山西博物院藏春秋晚期玉器,1988年出土于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 。该器物以润泽青玉雕琢,整体呈蜷曲弓伏龙形,龙首回卷、尾部内收,通体饰隐起谷纹 。玉佩长10.1厘米,厚0.6厘米,中腰设有串系孔洞,推测为玉组佩构件 。其出土背景与祭祀坑共出器物组合,印证了春秋时期"以玉礼神"的宗教传统,...
商殷墟甲骨
殷墟甲骨是中国商朝后期 (公元前14世纪晚期至前11世纪中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兽骨。包括经过整治、钻凿、烧灼、刻辞的龟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于甲骨之上,故称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
清代青玉卧牛雕件
这件玉雕为卧牛造型,长 12.6 厘米、高 7 厘米,现处于存储状态。玉料呈淡青绿色与白色,带有浅褐色斑纹,工匠巧妙地将褐斑设计为牛所衔的稻穗。牛呈俯卧姿态,神态安详,细节与五官雕刻精致,体现了对动物形态的细腻把握,展现出清代玉雕工艺的娴熟技巧。
《官员船》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艘用于运送官员的船只,高 250 毫米,宽 337 毫米,现处于存储状态。船只低首高尾,桅杆呈倒 V 形,可挂两面帆以逆风行驶。桅杆顶部插有 “科举” 字样的旗帜,暗示船上载有负责监考的官员,但船舱内人物身着便服而非官袍。船首有带连拱顶的廊道与主厅,透过装饰窗可见疑似官员的人物;...
商代晚期青铜爵
这是一件制作于商代晚期(公元前 12-11 世纪)的青铜爵,属于青铜质地的礼器,具体造型细节虽未详细记载,但作为商代典型的酒礼器,通常具有流、尾、柱、腹、足等特征。该文物高、宽等尺寸未明确标注,现陈列于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艺术展厅(Gallery 28),是展现商代青铜工艺与礼仪文化的重要实物。
弥勒下生经变白描稿
敦煌遗书现藏大英图书馆,正面书写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背面即为白描稿部分,原卷上下宽24.7厘米,全长240.5厘米,黄麻纸。其中的白描稿部分是弥勒下生经变内容,具体性质是洞窟壁画底稿。 该白描画稿按写卷阅读顺序,从右至左分别画弥勒下生经变中的婚嫁图、牛耕图、说法、听法、路不拾遗、树上...
明代宣德青花龙纹带盖瓷罐
这件瓷罐为硬质瓷材质,直径 22.9 厘米、高 18.7 厘米,带盖总高 28.3 厘米。罐身与盖子满饰青花龙纹,龙纹环绕器物一周,气势威严。底部有双圈环绕的 “宣德年制” 款识,以紫蓝色书写,颜色深于纹饰。现处于存储状态,整体保存状况反映了其历经数百年的流传历程,细节处的工艺特征为鉴赏与研究提...
六朝越窑青瓷三足香炉
这是一件越窑(Yue ware)青瓷三足香炉,采用拉坯、黏合、模塑及刻划工艺制成,高 10 厘米,长 14.1 厘米,口径 10.3 厘米。炉身呈圆形,平底,弧腹向外敞口至平沿,炉柄为龙头龙颈造型,三只足中一只位于柄下方。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不均,现处于存储状态,附带原配刻字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