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3421 件文物
汉代绿釉陶望楼
结构:多为三层楼阁,底层为池塘,池内有龟、鱼、鸭等水生动物浮游;中层设吹奏俑、迎宾俑等人物形象;顶层常立朱雀或放置守卫俑。 工艺:采用四阿式屋顶(即四面坡形屋顶),屋檐上翘,檐角饰以叶形挑角或斗拱结构,楼体施以低温铅釉,釉色呈翠绿色。
唐代丝绸残片
1. 残片尺寸:约 20×30 厘米,呈不规则状,边缘磨损; 2. 纹样:以联珠纹为骨架,内填宝相花、卷草纹,部分残片有胡人乐舞图案; 3. 工艺:可见提花、染金(泥金或贴金)、夹缬印花痕迹; 4. 保存:丝线老化脆弱,部分颜色褪变为土黄色,金箔残留零星光点。
明代髹金漆木雕关公像
金漆木雕关公像头戴青巾皂角帽,身披战袍,肩搭英雄巾,足蹬战靴。其浓眉竖立,凤目微合,右手握拳驻膝,左手扶腰,衣褶婉转如流水,金漆斑驳间仍见盔甲质感,整体威仪凛然,忠义之气扑面
宋代吉州窑木叶盏
吉州窑木叶盏以天然桑叶贴坯施釉烧成,叶片脉络于黑釉中呈现金黄纹理,盏心常饰剪纸贴花凤鸟纹。胎骨粗松含砂,釉色黑中透褐,口沿多施酱釉,形成"金镶玉"效果,代表宋代民窑的天然意趣。
元代木雕力士像
金丝楠木雕力士像高26厘米,宽18.5厘米,厚9.1厘米,呈蹲踞托举姿态。其面部丰腴,眉棱突起,双目凝视,双唇紧闭;肌肉线条分明,衣纹流畅,整体造型粗犷凝重。楠木纹理如金丝闪烁,凸显元代雕刻的写实与力量感
元代龙泉窑青瓷佛龛
元代龙泉窑青瓷佛龛是佛教艺术与青瓷工艺的完美结合,其造型仿木构楼阁,多作庑殿顶或攒尖顶,檐角飞翘,正面设拱形龛门供佛像供奉。通体施粉青、梅子青厚釉,釉色莹润如玉,采用刻划、模印、贴塑等工艺装饰缠枝纹、飞天纹等佛教题材纹样。这类佛龛常见于元代寺院供奉,既展现了龙泉窑巅峰时期的制瓷技艺,又反映了元代...
敦煌写本《古文尚书》
1. 尺寸规格:残卷存 6—10 纸(每纸纵约 25—28 厘米,横约 40—45 厘米),经黄麻纸拼接,卷首、卷尾均残缺,无完整卷轴; 2. 内容特征:抄写《古文尚书》中的单篇(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文本用 “隶古定” 字体(以隶书笔法摹写先秦古文,保留部分古文字形),经文行距整...
清代胜乐金刚唐卡
主尊深蓝身四面十二臂,怒目三目象征洞穿三世,头戴五骷髅冠表无常;左拥朱红金刚亥母,手持金刚杵,右展立踏伏魔男女。十二臂分执法器:左持象皮、颅器、绢索,右执斧戟、钺刀、骨鼓,周身饰人头璎珞与虎皮裙。背景以金线绣六臂大黑天及黄教祖师,绢底彩绣层叠,火焰纹背光灼灼如生,尽显密宗“悲智双运”的哲学意象
明嘉靖青花云鹤纹罐
罐直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其通体以青花加红、黄、绿彩装饰,颈部绘如意头纹6组,肩部绘变形莲瓣纹一周,罐身绘云鹤穿花及八宝纹,近足处绘变形蕉叶纹一周,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
敦煌写本《妙法莲华经》
1. 形制:残卷存 5—8 纸(敦煌写本每纸约 40×25 厘米),经黄麻纸拼接,卷首或卷尾残缺; 2. 内容:抄写《妙法莲华经》某一品(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以楷书书写,行距整齐; 3. 细节:卷末有抄经题记,记 “咸亨三年(672 年)二月廿五日经生王思谦写,用纸二十张”,钤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