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326 件文物
“天后宫”铭铜塔式香炉
采用铜质铸造,整体呈塔式造型,分层设计模仿传统塔楼结构,既符合焚香时烟气上升的实用需求,又融入建筑美学。炉身可能带有镂空纹饰或雕刻细节,既保证通气散香,又展现出工匠对形态与功能的协调能力,体现清代铜器铸造的成熟技艺。 “天后宫”铭文不仅是身份标识,字体雕刻规整,可能搭配祥云、花卉等传统纹样,纹...
万历年间青花盘
硬瓷为材质,采用釉下青花工艺,以钴料绘制纹饰,釉面有一定风化。造型上,盘腹浅而微弧,腹部上方的盘壁向外倾斜,形成宽而扁平的口沿,口沿呈叶状边缘。盘心绘有荷塘鸭戏图,鸭子依偎于莲池旁,生动自然;口沿被划分为四组对称的装饰纹样,两两相对;盘外壁则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简化的开光、带状纹及流苏纹,风格简约...
铜带扣(错金嵌绿松石)
这是一件汉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的青铜带扣,长 22.2 厘米,为服饰配件。器物以青铜为材质,整体呈弧形,向钩部逐渐收窄,钩部为动物头部造型。带扣表面有程式化图案,图案经镂空处理后镶嵌绿松石,同时青铜表面还以错金工艺进行装饰,纹饰与镶嵌材料相互映衬,既展现了精湛的金属加工...
五彩盖罐 (锦地开光)
这是一件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 年)的硬瓷盖罐,带盖,高 25.9 厘米,直径 21 厘米,为陈设或储物用器。器物采用硬瓷材质,施釉后以铁红、绿、松石绿、蓝、黄、紫、黑等珐琅彩绘制纹饰,工艺上结合拉坯、施釉与彩绘技法。造型为卵圆腹,向略内凹的底部渐收,搭配圆顶盖。纹饰布局精巧:器身以 ...
唐代敦煌绢画《道教仙人像》
采用了唐代流行的工笔绘画技法,线条运用熟练,以细劲流畅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和服饰纹理,展现出唐代绘画“吴带当风”般的飘逸感。比如人物衣褶的线条处理,生动地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动态。 以矿物颜料着色,色彩古朴厚重且富有层次,虽历经千年,部分色彩仍保留着鲜明的色调,体现了唐代绘画在色彩运用上的高超技艺...
青铜鼎(剑桥大学博物馆)
这是一件中国周代(公元前 5-6 世纪,约春秋时期)的青铜鼎,为礼仪用器,高 28.7 厘米,直径 35.7 厘米。器物以青铜为材质,作为传统礼器,造型符合周代青铜鼎的典型特征,兼具祭祀、宴饮等礼仪功能,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的规范化与实用性,是周代礼乐制度下重要的物质载体。
金发簪
这是一件诞生于唐至北宋初年(约公元 907 年)的金发簪,长 21.6 厘米,宽 3.8 厘米,是当时女性日常装扮中重要的头饰。整件器物以纯净的黄金为原料,质地温润且富有光泽,尽显贵金属的典雅质感。其造型设计尤为精巧,簪首被精心打造成四瓣花朵的形态,每一片花瓣都经过细致的加工:工匠运用镂空工艺在...
寿山石静坐罗汉像
这是一件 18 世纪(1700-1800 年)的寿山石罗汉坐像,连底座高 17.5 厘米,为陈设用佛教造像。器物以寿山石为材质,雕刻内容为一尊闭目静坐的罗汉:罗汉双手合十,呈恭敬姿态,衣袍的领口、袖口及下摆处刻有缠枝莲纹,纹饰以程式化的波浪纹为地,线条细腻规整,既展现了对宗教人物神态的精准刻画,...
碧玉摆件(菩提达摩)
这是一件 18 世纪(1700-1800 年)的软玉摆件,高 7.8 厘米,长 16.8 厘米,为陈设用器。器物采用软玉材质,呈碧绿色,带有大面积褐色区域,利用玉石天然色泽与纹理进行雕刻。主题为 “达摩在险峻山岩间的洞穴中坐禅”:雕刻展现达摩于山中静坐的场景,背景为嶙峋山石,细节生动还原了达摩面...
敦煌藏经洞唐代绢画《鬼子母像》
作为唐代绢画,它采用了当时成熟的“工笔重彩”技法——线条细腻流畅(如人物衣纹的“兰叶描”),色彩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朱砂等)为主,虽历经千年仍能看出色彩层次,体现了唐代绘画“焕烂而求备”的审美追求;绢本材质的运用也展现了古代丝织与绘画工艺的结合。 若为“鬼子母像”,其形象融合了佛教神祇的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