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031 件文物
三角蝉纹鼎
商三角蝉纹鼎通高23.1厘米。据传此器为河南出土。敞口,立耳厚重,束颈鼓腹,三圆柱形实足,口下饰鸟纹一周,腹饰三角蝉纹,双耳饰对龙纹,足饰云雷纹和三角纹。
斜格乳纹簋
通高21厘米,耳间距25.8厘米,方座长14.6厘米,重约8千克(与同类器参考推定),侈口鼓腹,双兽首环耳带垂珥,圈足下接方形底座,强化庄重感。腹部满饰菱格乳钉纹,以凸起乳钉为节点构成菱形网格,乳钉尖锐密集,保留商末风格;菱格内填云雷地纹,体现周初纹样过渡特征。圈足饰连珠纹与夔龙纹带,...
唐代胡人俑
典型胡人俑高30-70厘米,分三彩与彩绘两类。三彩俑以黄、绿、白釉为主,如河南博物院藏牵马胡俑(高63厘米)头戴毡帽,身着翻领紫红袍,腰挂行囊,双手作执缰状18;彩绘俑则红陶施朱粉,深目高鼻络腮胡,如朝阳出土陶俑穿窄袖长袍配套裤,再现丝路商人形象417。部分骑马俑还配有猎犬、骆驼等组合造型
唐代侍女陶俑(峨髻广袖)
典型器物高50-80厘米,红陶或灰陶胎施彩绘,峨髻高耸如层云叠嶂,广袖长裙曳地,肩披帔帛随风飘动。面部丰润施朱粉,细目樱唇,双手多交叠于腹前持帕或捧物。衣纹通过阴刻线表现丝绸垂感,如西安韩森寨出土组俑中可见袒胸窄襦与齐胸裙的典型盛唐搭配
唐代三彩马俑
典型器物高50-80厘米,胎质白陶施铅釉,以黄、绿、褐三色为主,部分珍品如黑釉马通体单色。马匹造型分静立(四蹄踏板)与腾跃(三足悬空)两种,鞍鞯饰宝相花,辔头缀杏叶形垂饰,肌肉线条符合"昭陵六骏"的写实风格。西安出土的"三彩胡人牵马俑"更在鞍鞯处堆贴波斯联珠纹,反映丝路文化交流
父癸爵
父癸爵的铭文短炼,却很具有代表意义。 铭文表明,这件器物是作器者为父癸所作的青铜器。 “作”这一动词在青铜器铭文中的出现,形成了主语、谓语、宾语基本要素俱全的完整语句,成为早期铭文与长篇铭文的重要分水岭。
北朝佛像底座(刻供养人名)
典型底座呈长方形或梯形(长30-50厘米),青石或汉白玉材质,正面中央刻香炉,两侧浮雕双狮或力士托举,边缘阴刻供养人姓名及发愿文,如北齐天保九年像底座铭文达258字79。部分底座侧面饰联珠纹或忍冬纹,体现鲜卑族与汉文化融合的装饰风格
东汉有翼石狮
典型器物呈昂首挺胸姿态(如山东博物馆藏残件),青灰石整雕,体长多超2米,肩生双翼浮雕卷云纹,头部比例硕大,颌下垂鬃毛呈火焰纹,足部肌肉线条夸张隆起28。部分前足下压小兽(如武氏祠石狮),底座常刻隶书题记标明匠作信息
象鼻三足甗
通高约46.6厘米(参考同馆藏西周早期甗数据),鬲部三足中空以增大受热面积。鬲腹部饰象首纹,象口下垂延伸为柱足,形成“象鼻三足”的视觉效果,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甑、鬲连体,中间设镂空箅板(5个十字形孔洞),以圆环固定,确保蒸汽流通。
汉代陶灶明器
典型器物呈长方形或马蹄形(长22-35厘米不等),灰陶或红陶胎质,部分施绿釉、黄釉。灶面设1-3个火眼,上置釜、甑等炊具模件,灶门多作拱形或方形,后设龙首形、筒形烟囱。如河南博物院藏红釉龙头烟囱陶灶,灶面模印鱼、刀纹饰,前壁饰庑殿式灶神像,兼具实用与宗教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