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5326 件文物
金质羊首分段式护身符盒
通为圆柱形(高度多在 5-8 厘米,便于佩戴),分为上下两段或三段,通过 “榫卯” 或 “卡扣” 结构连接,可灵活开合 —— 这种 “分段式” 设计的核心目的是 “便于存放护身符内容物”(如纸质经文、麝香、珍珠等),同时闭合后严丝合缝,能保护内容物不受潮湿、磨损影响
粉彩花蝶纹提梁壶
壶身:多为 “扁圆形” 或 “梨形”,腹部饱满,容积较大(符合清代饮茶习惯),胎体较雍正、乾隆时期略厚,手感沉重,体现 “康熙重胎” 的特征;胎质细密洁白,瓷化程度高,底部露胎处可见 “糯米胎” 质感(胎土细腻如糯米粉)。
金质狮子纹配饰
亚的游牧社区使用这样的匾来装饰衣服和马具。随着这些游牧文化放牧动物并不断迁徙,它们的艺术作品在便携式物品中得以表达,标志着穿戴者的地位和财富。这些易碎装饰物的出色保存表明它们与墓葬一起使用,在墓葬中,尸体被珍贵的纺织品所强化,并被黄金所增强。尽管很难在地理上对这些物体进行日期和放置,但它们在中亚...
彩绘陶质佛头砖
尺寸:图像:13 x 13.3厘米(5 1/8 x 5 1/4英寸)额头饱满,眉骨平缓,双眼微垂(“慈眼视众生”),眼睑线条圆润,鼻梁高挺但不突兀,唇线清晰且嘴角微扬,呈现出温和、悲悯的神态,无丝毫威严压迫感,更贴近世俗对 “慈爱” 的认知。
青花海藻纹葫芦瓶
器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 “小葫芦”(壶颈与壶口),下部为 “大葫芦”(壶腹),中间以收腰过渡,线条流畅自然,符合清代陶瓷 “圆润饱满” 的审美倾向。部分器物会在收腰处加饰弦纹(凸起的环形线条),或在底部设圈足,圈足边缘多经过打磨,官窑器物的圈足更为规整,民窑则稍显粗犷。
洒蓝釉橄榄瓶
清洒蓝釉橄榄瓶是清代单色釉瓷器中兼具工艺美感与时代风格的典型器物,其以独特的釉色工艺、规整的器型设计,展现了清代制瓷业在单色釉领域的高超水准,同时折射出清代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与社会文化背景。口、短颈,颈部微微内收;腹部中段圆润饱满,是器型的视觉重心;下腹至圈足处逐渐内收,线条流畅自然,形成 “上...
乾隆款青花粉彩折沿碗
清乾隆时期(1736-1795 年)是清代制瓷业的鼎盛阶段,官窑瓷器在工艺、纹饰、器型上均达到巅峰水准。乾隆款青花粉彩折沿碗作为该时期官窑经典品类之一,融合了青花的素雅与粉彩的艳丽,兼具实用与陈设功能,是乾隆朝制瓷工艺 “精工细作” 风格的典型代表。
青花花卉纹鼻烟壶
“扁壶”“直筒壶”“瓜棱壶”“梅瓶式壶” 为主,其中扁壶最为流行 —— 壶身呈扁圆形,两侧微鼓,便于放入衣袋或袖中;壶口多为圆形小直口,搭配短颈,壶肩圆润过渡,壶底为圈足(部分为平底),整体线条流畅柔和,比例极为匀称。高度通常在 5-8 厘米之间,最大不超过 10 厘米,宽度 3-5 厘米,重量...
珐华彩浮雕梅花纹罐
整体造型应符合明代罐类瓷器的典型特征,通常为直口或微侈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或浅圈足。罐身线条流畅,比例协调,造型饱满且富有张力,展现出明代瓷器大气稳重的风格特点。其尺寸大小不一,常见的高度一般在 20 - 40 厘米左右,能满足不同的使用和陈设需求 。
玛瑙盖盒
体量小巧精致,通高(H.)仅 1 英寸(约 2.5 厘米),直径(迪安,推测为 “最大直径”)1 又 3/4 英寸(约 4.4 厘米),属于清晚期典型的 “微型玛瑙盒”,适配随身收纳或文房陈设需求。核心材质为天然玛瑙,符合清晚期硬石工艺 “选材重温润、轻瑕疵” 的特点 —— 虽页面未明确提及玛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