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3349 件文物
嵌玉紫檀插屏
清代嵌玉紫檀插屏(高125厘米,长83.5厘米,宽41厘米)以名贵紫檀木为基材,通体采用传统百宝嵌工艺,在深色木地上镶嵌玉石、宝石、珍珠等珍贵材料构成精美纹饰。其造型端庄大气,木纹自然流畅,镶嵌图案层次分明,色彩对比鲜明,既展现了清代宫廷家具的华贵气质,又体现了工匠高超的镶嵌技艺。作为具有典型清...
汉五铢钱范
典型汉五铢钱范呈长方形铜质或石质(长14-24厘米),榫卯结构精密,范面阴刻篆书“五铢”字样并设浇铸口与排气道。如东汉铜范单次可铸8枚钱币,钱模直径2.5厘米,穿口0.9厘米,采用叠铸技术提升效率14。
敦煌壁画残片
敦煌壁画用色浓艳繁复,色彩鲜艳夺目且搭配和谐,丰富的色彩运用使得壁画充满生机与活力。线条细密流畅,画家以高超的技艺勾勒出人物、景物的轮廓,传达出灵动的美感。 此外,敦煌壁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佛像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等,涵盖了宗教、历史、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象纹兕觥
通高22.3厘米,重1.83千克,属中型青铜酒器,椭圆形腹,圈足,带盖;前端设大型管状流口,后置兽首鋬(把手),盖作立体怪兽形(前为虎首,后为牛首),前端虎首、后端牛首,背部浮雕蛇纹为脊,盖面饰夔龙、象、兔、鸟等动物纹,腹部中央饰羊角饕餮纹,流部至圈足横向排列夔龙、鸟、象、兔纹,鋬...
秦半两钱(青铜货币)
典型秦半两呈圆形方孔(直径2.5-3.7厘米),无内外廓,钱文为小篆体"半两",笔画方折如"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突出,钱体常留有浇铸毛边与不规则穿口316。其形制源自战国秦圜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其定为全国标准货币,重12铢(约8克),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47。随着秦末经济衰退,钱重...
唐代刻版印刷《金刚经》
这是由六个印张粘接起来的十六米长的经卷。卷子前边有一幅题为《祇树给孤独园》图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祗园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卷末刻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题字。经卷首尾完整,图文浑朴凝重,刻画精美,文字古拙遒劲,刀法纯熟,墨色均匀,印刷清晰,表明是一份印刷技术已臻成熟的...
西周蟠龙纹鼎
1. 尺寸规格:高 52 厘米,口径 40 厘米,腹深 25 厘米,重约 18 公斤,整体呈立耳、折沿、鼓腹、三柱足,造型庄重浑厚,符合西周早期鼎的典型形制; 2. 纹饰特征:腹部以扉棱为界,饰三组蟠龙纹 —— 龙首居中突出呈浮雕状,双目凸起(原可能镶嵌绿松石),身躯盘绕成圆形,龙鳞以线刻表现...
贴银镀金双鸾走兽八花镜
八曲葵花形铜镜,属唐代贵族女性妆奁用具,盛行于8世纪(盛唐至中唐),直径约19.2厘米(属中型礼仪式镜),镜缘厚约0.5厘米,镜背中心为半球形钮,外区划分为八瓣葵花形,每瓣独立装饰主题。铜胎表面錾刻0.1毫米深凹槽,嵌入银片后捶打压实,再火烧融合,金汞齐涂布银面,经6次烘烤褪汞形成金-银...
战国蟠螭纹铜镜
典型战国蟠螭纹铜镜直径15-20厘米,圆形镜面配三弦钮或镂空钮(如故宫藏19.3厘米镜钮座带三组镂空花纹)。镜背分层装饰:地纹为细密云雷纹或涡纹,主纹以浅浮雕技法呈现三至四条蟠螭,螭身作S形缠绕,头部张口露齿,独角前伸,尾部内卷形成动态韵律。部分镜缘施素卷边或凹面环带纹,铸造工艺采用高锡青铜(铜...
商饕餮纹瓿
1. 尺寸规格:高 32 厘米,口径 26 厘米,腹径 40 厘米,底径 22 厘米,整体呈敛口、短颈、圆肩、鼓腹、高圈足,肩部对称置两个兽首耳(耳下无垂珥),器形端庄稳重; 2. 纹饰特征:颈部饰一周夔龙纹,以雷纹为地;肩部主纹为三组饕餮纹(兽面纹),以扉棱为界,饕餮双目突出,鼻梁高挺,纹饰...